Redis 笔记九

Posted by MatthewHan on 2021-07-20

Q:单机上的锁和分布式锁的联系与区别

对于在单机上运行的多线程程序来说,锁本身可以用一个变量表示。

  • 变量值为 0 时,表示没有线程获取锁;
  • 变量值为 1 时,表示已经有线程获取到锁了。

和单机上的锁类似,分布式锁同样可以用一个变量来实现。客户端加锁和释放锁的操作逻辑,也和单机上的加锁和释放锁操作逻辑一致:加锁时同样需要判断锁变量的值,根据锁变量值来判断能否加锁成功;释放锁时需要把锁变量值设置为 0,表明客户端不再持有锁。

但是,和线程在单机上操作锁不同的是,在分布式场景下,锁变量需要由一个共享存储系统来维护,只有这样,多个客户端才可以通过访问共享存储系统来访问锁变量。相应的,加锁和释放锁的操作就变成了读取、判断和设置共享存储系统中的锁变量值。

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得出实现分布式锁的两个要求。

  • 要求一:分布式锁的加锁和释放锁的过程,涉及多个操作。所以,在实现分布式锁时,我们需要保证这些锁操作的原子性;
  • 要求二:共享存储系统保存了锁变量,如果共享存储系统发生故障或宕机,那么客户端也就无法进行锁操作了。在实现分布式锁时,我们需要考虑保证共享存储系统的可靠性,进而保证锁的可靠性。

Q:基于单个 Redis 节点实现分布式锁

img

在图中,客户端 A 和 C 同时请求加锁。因为 Redis 使用单线程处理请求,所以,即使客户端 A 和 C 同时把加锁请求发给了 Redis,Redis 也会串行处理它们的请求。

我们假设 Redis 先处理客户端 A 的请求,读取 lock_key 的值,发现 lock_key 为 0,所以,Redis 就把 lock_key 的 value 置为 1,表示已经加锁了。紧接着,Redis 处理客户端 C 的请求,此时,Redis 会发现 lock_key 的值已经为 1 了,所以就返回加锁失败的信息。

img

当客户端 A 持有锁时,锁变量 lock_key 的值为 1。客户端 A 执行释放锁操作后,Redis 将 lock_key 的值置为 0,表明已经没有客户端持有锁了。

要想保证操作的原子性,有两种通用的方法,分别是使用 Redis 的单命令操作和使用 Lua 脚本。

首先是 SETNX 命令,它用于设置键值对的值。具体来说,就是这个命令在执行时会判断键值对是否存在,如果不存在,就设置键值对的值,如果存在,就不做任何设置。

1
2
3
4
5
6
// 加锁
SETNX lock_key 1
// 业务逻辑
DO THINGS
// 释放锁
DEL lock_key

对于释放锁操作来说,我们可以在执行完业务逻辑后,使用 DEL 命令删除锁变量。不过,你不用担心锁变量被删除后,其他客户端无法请求加锁了。因为 SETNX 命令在执行时,如果要设置的键值对(也就是锁变量)不存在,SETNX 命令会先创建键值对,然后设置它的值。所以,释放锁之后,再有客户端请求加锁时,SETNX 命令会创建保存锁变量的键值对,并设置锁变量的值,完成加锁。

总结来说,我们就可以用 SETNX 和 DEL 命令组合来实现加锁和释放锁操作。下面的伪代码示例显示了锁操作的过程,你可以看下。

使用 SETNX 和 DEL 命令组合实现分布锁,存在两个潜在的风险。

风险一:假如某个客户端在执行了 SETNX 命令、加锁之后,紧接着却在操作共享数据时发生了异常,结果一直没有执行最后的 DEL 命令释放锁。因此,锁就一直被这个客户端持有,其它客户端无法拿到锁,也无法访问共享数据和执行后续操作,这会给业务应用带来影响。

解决:针对这个问题,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是,给锁变量设置一个过期时间。这样一来,即使持有锁的客户端发生了异常,无法主动地释放锁,Redis 也会根据锁变量的过期时间,在锁变量过期后,把它删除。其它客户端在锁变量过期后,就可以重新请求加锁,这就不会出现无法加锁的问题了。

风险二:如果客户端 A 执行了 SETNX 命令加锁后,假设客户端 B 执行了 DEL 命令释放锁,此时,客户端 A 的锁就被误释放了。如果客户端 C 正好也在申请加锁,就可以成功获得锁,进而开始操作共享数据。这样一来,客户端 A 和 C 同时在对共享数据进行操作,数据就会被修改错误,这也是业务层不能接受的。

解决:要能区分来自不同客户端的锁操作,可以在锁变量的值上想想办法。在使用 SETNX 命令进行加锁的方法中,我们通过把锁变量值设置为 1 或 0,表示是否加锁成功。1 和 0 只有两种状态,无法表示究竟是哪个客户端进行的锁操作。所以,我们在加锁操作时,可以让每个客户端给锁变量设置一个唯一值,这里的唯一值就可以用来标识当前操作的客户端。在释放锁操作时,客户端需要判断,当前锁变量的值是否和自己的唯一标识相等,只有在相等的情况下,才能释放锁。这样一来,就不会出现误释放锁的问题了。SET 命令在执行时还可以带上 EX 或 PX 选项,用来设置键值对的过期时间。

1
2
3
4
SET key value [EX seconds | PX milliseconds]  [NX]
// 例子
// 加锁, unique_value作为客户端唯一性的标识
SET lock_key unique_value NX PX 10000

NX:类似 SETNX,当不存在才 set 一个 kv

虽然使用 SET 命令和 Lua 脚本在 Redis 单节点上实现分布式锁。但是现在只用了一个 Redis 实例来保存锁变量,如果这个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宕机了,那么锁变量就没有了。此时,客户端也无法进行锁操作了,这就会影响到业务的正常执行。所以,我们在实现分布式锁时,还需要保证锁的可靠性。那怎么提高呢?这就要提到基于多个 Redis 节点实现分布式锁的方式了。

基于多个 Redis 节点实现高可靠的分布式锁

Redlock 算法的基本思路,是让客户端和多个独立的 Redis 实例依次请求加锁,如果客户端能够和半数以上的实例成功地完成加锁操作,那么我们就认为,客户端成功地获得分布式锁了,否则加锁失败。这样一来,即使有单个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,因为锁变量在其它实例上也有保存,所以,客户端仍然可以正常地进行锁操作,锁变量并不会丢失。

第一步是,客户端获取当前时间。

第二步是,客户端按顺序依次向 N 个 Redis 实例执行加锁操作。

这里的加锁操作和在单实例上执行的加锁操作一样,使用 SET 命令,带上 NX,EX/PX 选项,以及带上客户端的唯一标识。当然,如果某个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了,为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,Redlock 算法能够继续运行,我们需要给加锁操作设置一个超时时间。

如果客户端在和一个 Redis 实例请求加锁时,一直到超时都没有成功,那么此时,客户端会和下一个 Redis 实例继续请求加锁。加锁操作的超时时间需要远远地小于锁的有效时间,一般也就是设置为几十毫秒。

第三步是,一旦客户端完成了和所有 Redis 实例的加锁操作,客户端就要计算整个加锁过程的总耗时。

客户端只有在满足下面的这两个条件时,才能认为是加锁成功。

  • 条件一:客户端从超过半数(大于等于 N/2+1)的 Redis 实例上成功获取到了锁;
  • 条件二:客户端获取锁的总耗时没有超过锁的有效时间。

在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后,我们需要重新计算这把锁的有效时间,计算的结果是锁的最初有效时间减去客户端为获取锁的总耗时。

Q:Redis 与事务

事务的执行过程包含三个步骤,Redis 提供了 MULTI、EXEC 两个命令来完成这三个步骤。

第一步,客户端要使用一个命令显式地表示一个事务的开启。在 Redis 中,这个命令就是 MULTI。

第二步,客户端把事务中本身要执行的具体操作(例如增删改数据)发送给服务器端。这些操作就是 Redis 本身提供的数据读写命令,例如 GET、SET 等。不过,这些命令虽然被客户端发送到了服务器端,但 Redis 实例只是把这些命令暂存到一个命令队列中,并不会立即执行。

第三步,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提交事务的命令,让数据库实际执行第二步中发送的具体操作。Redis 提供的 EXEC 命令就是执行事务提交的。当服务器端收到 EXEC 命令后,才会实际执行命令队列中的所有命令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#开启事务
127.0.0.1:6379> MULTI
OK
#将a:stock减1,
127.0.0.1:6379> DECR a:stock
QUEUED
#将b:stock减1
127.0.0.1:6379> DECR b:stock
QUEUED
#实际执行事务
127.0.0.1:6379> EXEC
1) (integer) 4
2) (integer) 9

Q:Redis 与原子性

先说个结论:虽然在这门课中声称是事务,但是 Redis 有个锤子的事务,原子性说白了也没法保障的,拉的一批。

  • 情况一:在执行 EXEC 命令前,客户端发送的操作命令本身就有错误(比如语法错误,使用了不存在的命令),在命令入队时就被 Redis 实例判断出来了。那么整个事务就会被放弃,这个勉强算半个事务。

  • 情况二:事务操作入队时,命令和操作的数据类型不匹配,但 Redis 实例没有检查出错误。例如出现了一条命令成功,一条失败的情况,那么并不会回滚,而是成功的命令就成功的执行了。

    • Redis 中并没有提供回滚机制。虽然 Redis 提供了 DISCARD 命令,但是,这个命令只能用来主动放弃事务执行,把暂存的命令队列清空,起不到回滚的效果。

    • 可以像如下这样主动地终结事务,反正就是没什么卵用。

      1
      2
      3
      4
      5
      6
      7
      8
      9
      10
      11
      12
      13
      14
      15
      #读取a:stock的值4
      127.0.0.1:6379> GET a:stock
      "4"
      #开启事务
      127.0.0.1:6379> MULTI
      OK
      #发送事务的第一个操作,对a:stock减1
      127.0.0.1:6379> DECR a:stock
      QUEUED
      #执行DISCARD命令,主动放弃事务
      127.0.0.1:6379> DISCARD
      OK
      #再次读取a:stock的值,值没有被修改
      127.0.0.1:6379> GET a:stock
      "4"
  • 情况三:在执行事务的 EXEC 命令时,Redis 实例发生了故障,导致事务执行失败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 Redis 开启了 AOF 日志,那么,只会有部分的事务操作被记录到 AOF 日志中。我们需要使用 redis-check-aof 工具检查 AOF 日志文件,这个工具可以把未完成的事务操作从 AOF 文件中去除。使用 AOF 恢复实例后,事务操作不会再被执行,从而保证了原子性。

总结:你看这个 Redis 啊?才搞几个命令就不回滚了,真的太逊了。这个 Redis 就是逊啦。

Q:Redis 与一致性

可以理解一致性就是,应用系统从一个正确的状态到另一个正确的状态,而 ACID 就是说事务能够通过 AID 来保证这个 C 的过程。C 是目的,AID 都是手段。

所以个人感觉一致性拉胯

Q:Redis 与隔离性

事务的隔离性保证,会受到和事务一起执行的并发操作的影响。而事务执行又可以分成命令入队(EXEC 命令执行前)和命令实际执行(EXEC 命令执行后)两个阶段,所以,我们就针对这两个阶段,分成两种情况来分析:

  • 并发操作在 EXEC 命令前执行,此时,隔离性的保证要使用 WATCH 机制来实现,否则隔离性无法保证;
  • 并发操作在 EXEC 命令后执行,此时,隔离性可以保证。

WATCH 机制:在事务执行前,监控一个或多个键的值变化情况,当事务调用 EXEC 命令执行时,WATCH 机制会先检查监控的键是否被其它客户端修改了。如果修改了,就放弃事务执行,避免事务的隔离性被破坏。然后,客户端可以再次执行事务,此时,如果没有并发修改事务数据的操作了,事务就能正常执行,隔离性也得到了保证。

  • 情况一:一个事务的 EXEC 命令还没有执行时,事务的命令操作是暂存在命令队列中的。此时,如果有其它的并发操作,我们就需要看事务是否使用了 WATCH 机制。
    • 开启了 WATCH 机制(可以保证隔离性):img
    • 未开启 WATCH 机制(无法保证隔离性):img
  • 情况二:并发操作在 EXEC 命令之后被服务器端接收并执行。因为 Redis 是用单线程执行命令,而且,EXEC 命令执行后,Redis 会保证先把命令队列中的所有命令执行完。所以,在这种情况下,并发操作不会破坏事务的隔离性。
    • img

Q:Redis 与持久性

如果 Redis 没有使用 RDB 或 AOF,那么事务的持久化属性肯定得不到保证。如果 Redis 使用了 RDB 模式,那么,在一个事务执行后,而下一次的 RDB 快照还未执行前,如果发生了实例宕机,这种情况下,事务修改的数据也是不能保证持久化的。

如果 Redis 采用了 AOF 模式,因为 AOF 模式的三种配置选项 no、everysec 和 always 都会存在数据丢失的情况,所以,事务的持久性属性也还是得不到保证。

所以,不管 Redis 采用什么持久化模式,事务的持久性属性是得不到保证的。

小结:

Redis 通过 MULTI、EXEC、DISCARD 和 WATCH 四个命令来支持事务机制。

img

小问题

Q:在执行事务时,如果 Redis 实例发生故障,而 Redis 使用了 RDB 机制,那么,事务的原子性还能得到保证吗?

A:可能能,RDB一般没这么快生成,所以理论上可以回滚到上一个 RDB 的版本。